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从0到1”“从1到10■◆■■◆■”的创新全过程,为城市发展带来“核聚变”效应◆■◆■。
面向前沿赛道和共性技术■◆■★◆◆,上海前瞻布局了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与400余家企业技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一起,成为科技创新的新引擎★★◆。丰富的载体、灵活的机制,正在畅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快车道”。
上海市市长龚正表示,今年上海将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巩固提升工业经济比重,推动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全力落实新一轮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上海方案”★◆。
在生物医药领域,2023年获批上市的沪研1类创新药有4款,149个3类医疗器械获注册证。上海君实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特瑞普利单抗、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研发的呋喹替尼等两款肿瘤治疗药物在美国获批上市。
■◆“智造”成为上海又一张代表性名片◆◆★■■■。截至2023年底,146家车企★★、161个品牌在上海累计推出新能源汽车127万辆,规模位居全球城市第一。◆■“工业上楼”“工赋链主” 一系列新模式◆◆■、新范式正在改变着上海工业的形态……大到飞机■★■◆■★、船舶,小到衣服◆◆★■◆、零件,数字化◆◆■★■■、智能化正在为制造业做★★■“加法”。
瞄准科技前沿,上海抢先落子:李政道研究所、上海期智研究院、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一大批研究机构集聚,为前沿领域的科学研究赋能◆◆。
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进程中,一大批大科学装置、计划应运而生。随着上海光源◆■、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等大科学装置陆续启动建设或建成,世界最密集光子大科学装置集群能级持续提升。目前上海已建、在建和规划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达20个。一件件“国之重器◆★◆■”悄然诞生■◆◆■,不断助推中国跻身创新■■◆◆“领跑者”阵列。
近些年,上海着力在制度创新上做文章,先后启动和推进了科创■◆■■■“22条”、科改“25条”、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等一系列改革试点,增强创新活力,释放改革红利■◆◆,为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时不我待,朝乾夕惕。10年来◆■★,沿着习指引的方向★■■,上海一刻不停■◆★★,“一棒接着一棒干”,提升原创性、引领性◆◆■、战略性,在关键技术领域厉兵秣马★◆。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从★★◆◆◆“建框架”向■◆◆■“强功能◆◆★★”跃升,跨入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新阶段。
“这是创新的10年■■■★◆,上海科技实力迈上了新台阶◆★◆。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中■◆★,上海—苏州集群排名上升至全球第5位;《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3》显示★★,上海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持续保持全国第一。”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书记徐枫说■■。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敢“啃最硬的骨头”◆★。上海市科委主任骆大进说◆★:“要坚持全过程、全链条创新理念,不断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聚力基础研究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2024年是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十周年。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步稳蹄疾■★,不断为创新■◆◆“第一动力■◆”做强引擎。
近年来,上海主动发起◆◆■■“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等大科学计划,从大科学计划的参与者逐步转变为组织者。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表示,这一计划将构建未来生物医学研究的“导航图★■◆★◆”。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原标题:《媒体聚焦 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从★■★◆◆■“建框架”向“强功能”跃升》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海铿锵前行。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的现状以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需要,上海必须有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表示■◆★■■,上海市将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为主线,打造具有创新策源意义的“核爆点★■”■◆◆★,源源不断地形成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向科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上海,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建设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习亲自擘画★■、念兹在兹。2014年5月,习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要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在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在前沿领域、战略关键领域,上海准确研判、超前布局。瞄准国家战略急需,上海全力培育壮大战略科技力量,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促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挥主力军作用■★◆◆。
成果密集发布的背后,是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厚积薄发■■◆◆★。目前,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已经涵盖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全链条要素。近五年来,上海诞生1类创新药20余款,生物医药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占全国总数四分之一★◆◆★★◆,不少生物医药相关的首款、首创◆★★■◆、首次成果登上国际顶级期刊◆■■★。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我们以强有力的制度创新,支持科学家★◆■‘宁打一口井、不挖十个坑’。◆★■★★”骆大进说,为加快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上海市科委正在完善基础前沿和交叉领域重大科技布局◆◆■,进一步深化“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支持优秀青年科学家开展高价值、高风险研究■◆■。2023年底,上海交通大学思源研究院成立,宣布建立10年长周期稳定投入支持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勇闯创新“无人区”。
找好动力源、释放新动能。2023年底,上海重磅发布生物医药产业三大行动方案★★■◆■■。基因编辑、合成生物、AI生物制造■■、人型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氢能等新兴产业在上海蓬勃发展■■,正在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目前,辉大(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拥有的多种全新靶向DNA和RNA基因编辑技术◆■,已拿到了中国和美国的专利授权。
2023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预计达4.4%左右★★◆,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预计达10%左右★★;2023年上海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超800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4万家;截至目前◆★■,科创板上市企业有89家■◆■◆,首发募资额和总市值位居全国首位……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结出累累硕果★★◆★。
“上海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出台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为创新企业★■★◆‘量体裁衣’。”徐枫说。在过去的一年,布局“基础研究先行区■★★”、超前孵化培育“耐心资本”、政策扶持新型研发机构■◆、开放共享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打出一套科创“组合拳”■■■。一个全链条式科创政策供给体系已然成型。
如今,上海已经成为多个前沿领域大科学计划、大科学装置的发起地。这些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装置使科学家们既能在人体的极小维度上★■,也能在宇宙的极大尺度间进行探索。
“敢”字当头,上海科技创新引领的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科研经费“包干制”、重点产业技术攻关项目“揭榜挂帅”等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学家敢干★★★、资本敢投★◆★■★、企业敢闯,形成了新时代科技创新领域的◆◆■■“勇闯上海滩”现象。
浦江奔流■◆★★,东方潮涌。上海坚持布局全过程创新链,培育未来“核爆点”,向实现更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勇毅前行。